2025-10-18
114次
東寶HR系統
在實施顧問的職業生涯里,經常能聽到客戶抱怨:
“系統功能挺全的,就是沒人用。”
“上線那天很熱鬧,過了兩個月,大家又回到Excel和線下了。”
作為親歷者,我見過不少類似的場景。今天,就結合自己的經驗,來一次真實的復盤:為什么系統上線后會“用不起來”?又該如何避免?
一、常見原因:表面上線,習慣沒改
1、需求沒抓準
上線后發現流程和用戶習慣對不上,員工自然抵觸。很多時候,企業過度依賴管理層的意見,卻忽略了一線的聲音。
2、流程沒固化
很多企業在系統里依然想復制原來的手工做法——請假還是找領導簽字、數據還是先走Excel,再人工錄入。結果,系統成了“輔助工具”,沒能成為“唯一入口”。
3、規則沒統一
不同部門各有口徑,考勤、薪酬、績效標準差異巨大。沒有上線前的統一,系統只能“管一部分”,久而久之,大家就棄用了。
4、培訓沒跟上
HR部門和實施顧問都以為“功能講過一遍,就能用了”。但實際情況是:基層員工忙業務、領導層沒耐心,結果該用的人不會用,能用的人不用。
二、實施階段忽略的動作:上線≠結束
在我的經驗里,很多“用不起來”的項目,都犯了一個錯誤:把上線當成終點,而不是起點。
1、分層培訓,而非一刀切(PS:這一點是我們很多項目經理與顧問忽視的點,最容易忽視的是對管理層的培訓,導致系統上線價值不被認可...)
一線操作員需要知道“怎么點”。
管理層需要明白“為什么要這樣點”。
系統管理員要能解決“出錯后怎么辦”。
不同人群要分批、分重點,不是一場大課走天下。
2、小范圍試點,而不是“一刀切推廣”
在大集團項目中,我們常會挑選一個工廠或部門先上線,跑通流程,積累案例,再逐步復制。試點的好處是能暴露真實問題,同時能形成“示范效應”。
3、上線后的陪跑,而不是“交鑰匙”
系統上線初期,使用習慣尚未養成,往往需要持續兩三個月的陪伴式支持。顧問要及時收集問題、幫助客戶建立問題池和改進節奏,而不是“驗收走人”。
三、顧問的復盤:用得起來,靠的是三個關鍵
1、場景優先,而非功能優先
成功的項目,總是先聚焦幾個高頻痛點場景(如招聘到崗、算薪準確率),讓用戶切實感受到效率提升,而不是急于展示一堆“看起來很酷”的功能。
2、機制驅動,而不是靠熱情
項目上線后,必須有配套的制度機制,比如“考勤必須走系統,否則無法算薪”,否則大家自然會回到Excel和手工。
3、客戶共建,而不是供應商獨演
真正能跑起來的系統,往往是客戶的關鍵用戶深度參與設計與配置的結果。只有這樣,他們才會認同系統規則,并在內部推動落地。
四、延伸:需求、培訓、維護的價值
需求分析是根基:沒有清晰的需求調研和文檔,后期所有問題都會被放大。
持續培訓是保障:上線不是一場“知識講座”,而是一場長期的能力轉移。
維護與支持是長效機制:沒有專業團隊和快速響應機制,用戶信心很快消耗殆盡。
很多人以為項目結束在于“上線”,但真實的交付才從“上線之后”開始。
系統能否跑起來,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管理問題。
作為項目交付顧問,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陪跑者和推動者,而不是功能交付員。
上線是一場煙花,落地才是一盞長燈。